(一) 文昌帝君(梓潼帝君)
聖誕二月初三

為上界掌文祿之神,天上奎星,掌人間之文衡,天下莘莘士子,皆其子孫。
傳有九十七次化生人間,曾有一世化生為張亞子(張仲),居蜀七曲山。
西晉(公元二六五年)仕晉戰沒,人為立廟祀之。唐、宋屢封至英顯王,元朝時加號為「帝君」天下學校亦有祠祀之。
道家以文昌梓潼帝君,受天帝命掌天曹玉局桂籍文昌之事,故文昌帝君為玉局之主宰。
相傳梓潼文昌帝君有二從者:一曰天聾,一曰地啞。蓋不欲人之聰明用盡,故假聾啞以寓意。

(二) 至聖先師(孔子)
聖誕八月二十七日

下界掌敎化工作。
傳天上櫺星轉世為孔子,名丘字仲尼,父叔梁紇,母顏徵在。春秋時魯國人(山東曲阜),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,比大宗敎家耶蘇早五百五十一年,比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早八十二年誕生。
在世界文化史上,孔子是他們的前輩。曾刪六經。他本著「有敎無類」的精神敎導學生,無論階級高低均可來向他求學。他不僅作知識的傳授,更注重人格與道德的培養,是中國最偉大的敎育家,被後世尊為「至聖先師」。
文聖孔子。鸞門奉為儒敎之敎主。
釋家尊稱孔子即儒童菩薩。
(三) 文衡聖帝(關聖帝君)
聖誕六月二十四日

生於三國時,蜀漢河東郡人,本姓關,名羽,字雲長,為勇具萬人之敵的一代虎將。
由於素重情義、秉性忠貞、正氣參天,三綱五常俱全,為人間一代完人,是值得後代效法的楷模聖人。
武聖關公,又稱協天大帝或伏魔大帝。儒門學子又尊奉為五文昌之一;是因為關聖帝君之前身元神是天上紫微宮朱衣神,協管文昌武曲,成仁後膺南天「文衡聖帝」職,權衡文運,駕輕就熟,正「天上文衡」之尊也。
明聖經「偈曰,吾(關帝)本天樞第六星,臨凡欲使萬方寧」;即天樞第六星,便是紫微宮朱衣神之正體或其宿處也。
民間生意人普尊其為武財神。鸞門即尊為關恩主。鸞書又刊述關聖帝君於甲子年(公元一八六四年)元旦受禪為玉皇大帝,統御諸天,管轄萬靈。其尊稱為玄靈高上帝。

(四) 魁星(魁斗星君)
七月七日聖誕

為北斗第一星天魁星,昔科舉時代,世俗奉奎星,誤奎成魁,於是以魁取象,造為鬼足起斗之形,名「魁星踢斗」,為文運之兆,凡奉文昌帝君者,必兼祀魁星神。
又稱文魁夫子,綠衣星君、綠衣帝君,為何稱「綠衣」;惟一般戲劇及春秋三獻禮中,有進「魁甲」節目,該魁星踢斗一角,均著綠袍。
為五文昌之一。
.jpg)
魁星原指北斗星,《史记》曰:“魁,斗第一星也”;魁也为第一的意思,魁星是文运之神,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。
传说魁星是个才子,曾连中三元(解元、会元、状元)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,于是乎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,投江而死,玉皇深悯其人,赐朱笔一支,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,后民间百姓借“魁星踢斗”以求文运高照。
魁星手里拿的一支笔,就是专门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。魁星点斗的吉祥图案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,而在明、清大为流行。
另有传说:魁星高中进士,在殿试之时,皇帝见他相貌丑陋,跛脚加麻子,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?魁星答道:“麻面满天星。”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?魁星又答道:“独脚跳龙门。
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,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。于是天下读书人都供奉起“魁星爷”来,祈祷自己能高中状元。
(五) 朱衣神(五文昌之一)
六月二十四日誕聖

又稱「朱衣星君,朱衣使者」。
明聖經「明聖經大眾聽,吾(關帝)乃紫微宮裏朱衣神,協管文昌武曲星,祗因張仙無主轄,勅令隨吾(關帝)為從神」。
即朱衣神乃關帝之前身元神,為紫微垣中單位主管,協管「文昌宮」及「武曲星」(即北斗第六開陽宮北極武曲星君)文昌主文運,武曲主財帛,故「朱衣神」除本職外兼佐文昌及財帛。
宋朝科季,有所謂「朱衣使者」穿梭考場;試官衣朱成,取義於「朱衣神佐文運」。故朱衣神雖云兼職文昌,士人學子仍奉祀之。宋歐陽修知貢舉(主考官),每開卷批閱文章時,總覺其旁有「朱衣人點頭」,然後批章入格。
「文章自古無憑據,性愿朱衣一點頭」,足見歐陽修身為主考官,臨批文章仍遵朱衣之默示。朱衣神之顯靈,蔚為千古奇譚。

(六) 孚佑帝君(呂純陽祖師)
四月十四日聖誕

為五文昌之一,鸞門三恩主之一,坐鎭南宮兼玉淸內相,世稱呂仙祖,俗傳為八仙之一
呂洞賓,唐京兆人。名嵒,一作巖;字洞賓,號純陽子。會昌中(唐武帝年代,公元八四一~八四六一),兩舉進士不第,年已六十四歲。
因浪遊江湖,遇鐘離權,受延命之術,悉傳以上眞秘訣。洞賓旣得道,兼明天遁劍法。
宋朝南渡,道敎分南北二宗(南宗先修性,北宗先修命),皆始於呂祖;呂祖得道於鐘離權,傳道於劉海蟾。分南、北七眞。
呂祖為何是文昌之一;實無從考據。傳說呂祖為文昌帝君人間九十七次化生之一。

(八) 亞聖(孟子)四配之一 ·
二月二日聖誕
_jfif.jpg)
名孟軻,是繼承孔子,發揚孔子學說的大儒。
孟子的學說,基本出發點是孔子所倡的仁,孟子發揚仁為「行而宜之」的「義」。孟子說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」仁是人的本心,將這本心發為行為就是義。
孟子將仁義二字連接在一起,而提出「仁義」,而造成「仁義道德」,一個整體的儒家學說。孟子受業子思(孔子之孫)。

(九) 復聖(顏回)四配之一
九月十一日聖誕
_jfif.jpg)
顏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名回,字子淵,春秋時魯國人。敏而好學,聞一知十,不遷怒,不貳過,安貧樂道,可惜短命而死,傳壽命三十二歲。
釋家尊稱顏回為「光淨菩薩」,又稱「月光菩薩」。道家尊為「明晨侍郎三晨司眞」

(十) 宗聖(曾子)四配之一
十月三日聖誕
_jfif.jpg)
姓曾名參,字子輿,春秋魯國武城人,周敬王丙辰年冬季生,他是孔子的弟子,深得孔子心傳,為人謹守禮法,事親至孝而名。
以其學傳子思(孔子之孫)為家喩戶曉「二十四孝」之一,入孔子右配祠祀。 著有曾子十八篇。